
鲁网11月12日讯(记者 于胜涛 通讯员 李然然 徐琳)秋日的灵山,田园与艺术不期而遇。随着第一届“寻艺灵山 塑韵原乡”田园装置艺术季的正式启动,来自哈佛大学、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国内外顶尖学府的十余位艺术家齐聚于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场内配资平台,他们将历时三个月,以灵山的历史人文与产业特色为画布,用雕塑艺术重塑乡村美学空间。这不仅是灵山街道深化“文艺赋美乡村”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片区建设的重要一环。以“文艺赋美乡村”为主题,塑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灵山街道做出多种探索。
艺术破圈:从田园舞台到大地艺术,激活乡村美学基因
文艺赋美,首在“破圈”。从传统的“送戏下乡”到“文艺赋美”,是乡村文化从观赏性到参与性、从舞台化到生活化的根本转变。本次田园装置艺术季,正是“破圈”的关键一步。活动创造性构建起“艺术介入+文旅升级”的全新范式。艺术家们将围绕灵秀原乡乡村振兴片区“三区五方八景十园”的规划进行创作,这些作品落地后,将形成一条独特的田园装置艺术长廊,使灵山从单纯的农业景观跃升为能与人对话、充满诗意的“大地艺术馆”,为乡村文旅注入高辨识度的文化IP。
展开剩余71%文艺赋美,重在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灵山街道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同样“百花齐放”。立足乡村“一老一小”,灵山街道孵化了“银发合唱团”“夕阳红腰鼓队”等草根文艺团队,让退休老人重拾风采;举办的“小麦节”农耕体验、“3D打印研学”等活动,则为乡村孩子打开了通往科技与未来的窗口。依托柳腔剧团、腰鼓队等文艺团队,开展传统戏曲、民俗表演等活动,其中柳腔《喜荣归》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这些都是文艺赋美乡村工程中的生动注脚。
文化深耕:从红色根脉到时代新风,铸牢乡村精神之魂
文艺赋美,既要塑乡村之“形”,更要铸乡村之“魂”。灵山街道梳理中共即墨县委成立旧址、泉上红色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并创新宣讲模式,让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一支由近20名青年干部组成的“红色宣讲员”队伍和优秀的“红领巾讲解员”队伍活跃在各个展馆,他们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生动的故事。以“灵小宣”特色宣讲品牌为引领,通过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外,灵山街道还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建成11个实践站所。通过“书院+”模式整合资源,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宣传、道德模范宣讲、生活技能培训等活动。成立多支志愿服务队,打造“灵山青少年工作室”“灵山大姐工作室”等品牌,年活动超200次,使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产业融合:从文化活力到经济动力,拓宽乡村共富之路
文艺赋美乡村,关键在于通向产业兴旺与生活富足。街道将文化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探索“文艺+”的多元融合路径,为“灵秀原乡”青岛市级乡村振兴片区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开拓了可探索、可延伸的新路径。
在“灵秀原乡 多娇灵山”民俗文化山会期间,灵山街道将传统柳腔剧目、民俗表演与“五谷丰灵”特色农产品大集、驻村“第一书记”普法宣传相结合,吸引游客数万名,成功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的桥梁,直接带动了本地特色产品的销售与知名度提升。
即将落成的田园装置艺术长廊,其目标正是成为艺术爱好者和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让灵山的旅游资源得到全新诠释。这不仅是艺术成果的展示,更是一条连接外界的桥梁,将为文化传播和文旅发展开拓新路径,最终实现文化魅力向经济效益的持续转化。下一步,依托片区建设,灵山街道计划在玫瑰小镇配套火牛阵多功能研学体验项目,打造文化衍生空间,设置仿青铜铸造工艺建设火牛阵雕塑群、古战场遗址互动区、火牛骑行体验、兵法沙盘推演、5D沉浸剧场等多个项目,与现有的灵山记忆馆、完善提升后的灵山文史馆形成互动,进一步丰富全域文艺文化供给。
从田间地头的歌声与舞蹈,到红色场馆的深情宣讲,再到即将拔地而起的田园雕塑艺术,灵山街道正以“文艺”为画笔场内配资平台,多维度、深层次地为乡村发展赋能。
牛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